這一次跟大家分享一下一顆原本是用在120mm蛇腹機的鏡頭,
Zeiss Ikon Nettar-Anastigmat 75mm f/4.5~
相信大家都應該對Zeiss Ikon 的歷史十分熟悉,
基本就是在東西德分裂後,在西德的蔡司公司旗下的一個相機品牌~
這顆鏡應該是拆自Zeiss Ikon Nettar II 518/16的蛇腹機,
(我也不敢肯定,鏡頭到我手的時候已是這個樣子,沒有機身的)
出產年份大約是1948年左右。
因為本來是用在蛇腹機上的關係,
所以鏡身內含有一組鏡間快門~
這顆小巧的鏡頭上沒有鍍膜,是白鏡一顆。
光學設計方面則採用了三片三群 - Triplet的設計。
光圈葉有九片~
光圈的調節則設置在旁邊~
以土炮方式改裝上調焦筒之後就可以用在數碼相機上了喔~
雖然鏡頭的前組鏡片可以旋轉作對焦之用,
不過個人還是比較習慣用調焦筒來對焦~
在拍攝之前要把鏡身快門的速度調至"B" 或是"T"
然後撥上圖所示的推捍來為快門上鏈,以確保鏡頭內的快門是在"開啟"的狀態~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把鏡內的快門葉給拆掉~
[以下的試拍照都是用Sony A6000所拍,
所有相片除了打了水印和壓縮之外,均無作任何後期加工。
(還有除了討論成像的那幾幅有把相片作局部放大之外)]
在光圈全開(f/4.5)的情況下,
影象表現相當軟性,拍起來挺鬆散的。
顏色的表現也算不上是出色~
略收光圈至f/5.6後,
影象的銳利度有明顯的提升~
(這顆鏡的反差都挺低的)
而再把光圈多收一級至f/8後,
銳利度有輕微的提升
但奇怪的是,在縮小光圏之後,
個人感覺層次感和對色彩的表現都似乎有所提升。
色彩還原方面對紅色似乎是弱了一點,
拍起來的紅色看來有點太淡,而且有一點偏向橙色的感覺~
但對光譜的另一端的紫色的表現卻異常出色,
再加上低反差的特性,
個人感覺上看起來有一種很是清麗的感覺~
就個人而言,我倒是不抗拒這一類反差超低的鏡頭。
拍起來感覺上總是帶一點懷舊的感覺~
這一顆鏡真的有夠怕光的,
只是有一點點側光,相片拍起來就會有點灰灰的,
而且顏色也會變得很淡~
但在完全順光,又或是其他完全沒有側光影響的情況下,
卻能拍岀令人覺得驚艷的色彩。
這顆小東西的脾氣都挺大的~
近拍的表示挺不錯的,
層次感不俗~
和早陣子介紹過的Industar-61一樣,
這顆鏡對黑白照的演繹比拍彩色的岀色得多~
雖然影象還是挺軟性的,
但立體感比拍彩色的時候提升了不少。
同樣地,在順光的情況下,
影象的線條也顯得更加鮮明~
個人覺得拍起來的懷舊感很重~
總括而言,
始終是設計給120mm照相機使用的關係,
個人認為大家對這些年代出品的蛇腹機鏡頭的解象力和銳利度都不必有太大的期望~
再加上這一枚光學上只是triplet的設計 (算是十分早期的設計),
影象拍出來都會比較軟性,感覺上個人喜歡就好。
也就是説,如果你是比較喜歡現代鏡頭的風格的話,
個人認為你就不必花時間去改這一類鏡,
又或是不必特地去找這一蛇腹機的鏡頭了~
鏡頭名稱 | Zeiss Ikon Nettar Anastigmat 75mm f/4.5 |
製做年份 | 1948年左右 |
光學結構 | 3片3群 (Triplet) |
焦距 | 75mm |
最短焦距 | N/A (因為是在用調焦筒, 所以沒關係) |
光圈範圍 | f/4.5 -f/22 |
濾鏡口徑 | N/A (沒卡口) |
接口 | N/A (只是以土炮方式改成M42) |
其他試鏡舊文:
我的非專業試鏡文 – Schneider 50mm f/1.9 Xenon (DKL) DKL中的最大瞳
我的非專業試鏡文 – Wollensak Cine Raptar 75mm f/4 淺嘗入門級電影味
我的非專業鏡頭試用 - Industar-61 55mm f/2.8 超便宜但卻有驚喜的標頭
我的非專業鏡頭試用– Schneider Tele-Xenar 75mm f3.8 真水未必無香的電影鏡頭
我的非專業鏡頭試用報告 - Auto Mamiya Sekor 55mm f/1.4 泛用性極高的大光圈標頭
我的非專業鏡頭試用報告 - Industar-22 50mm f/3.5 玩味十足的伸縮標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