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大約半年前入手了第一顆Som Berthiot 的電影鏡頭後,

一直都對這個品牌的出品情有獨鍾~

愛的是它對顏色的演繹,

不濃也不淡,總之看起來很令人舒服的感覺~

當然,也很愛那種浪漫的散景。

於是前陣子便忍不住入手了一台SEMFLEX 的TLR,

因為這一台雙鏡機所用的鏡頭正正是Som Berthiot的出品~

SEMFLEX當年是Rolleicord在法國國內的主要競爭者。

(因為當時由德國進口到法國的貨物的價格都很高~)

我手上的這一部大約是1950年代初的產物~

有點可惜的是,我手上的這一台TLR的瑕疵是挺多的。

除了如上圖一樣,觀景窗遮光罩的窩釘不見了,

所以本時使用時我都是用長尾夾把遮光罩固定來使用的~

而且鏡頭也有較多的刮傷.......
(沒辦法嘛....完全無傷的SEMFLEX我可買不起....最少都要2000-3000港幣)

這台機使用的是120底片,拍出來的大小是6X6。

鏡頭是 Som Berthiot 75mm f/3.5,

看資料應該是SEMFLEX第一顆最大光圈達到f/3.5的鏡頭 (之前的型號都是f/4.5的)。

光學結構是三片三群(Triplet)的設計~

除了這個型號之外,所有的f/3.5都是三片四群Tessar的設計~

(我見過芳間有店家把這個型號當是Tessar設計的來賣,可別被騙了喔~) 

連接觀景窗的鏡頭都是Som Berthiot 的出品~

光圈和快門速度的調節都在鏡頭的左則~

但快門的速度有點怪怪的,

不是常目的1/500, 1/250, 1/125之類的,

而是1/400, 1/200, 1/100。

我使用時要一點時間作適應~

對焦的調節則是在機身的左則~

對焦屏沒有裂像對焦~

觀景窗還算是明亮~

機背的小窗打開後就可以看到一塊深紅色的膠片,

大家可以透過膠片看到底片的數目~

機身右邊可以找到用來連接快門線的小孔~

為快門上鏈的撥桿在鏡頭的加邊,

而快門制則設置在鏡頭的正下方~

[剛好用了一卷Fujichrome Velvia 100來拍這台機的試拍~

小弟接觸120底片機的時間很短,不能保證能拍得很好喔~

所有相片除了打了水印和壓縮之外,均無作任何後期加工。]


[快門速度:1/150; 光圈: f/8]

f/8來遠拍的銳利度都不錯~

反差中等。

(背景有點濛濛的,但這和鏡頭沒什麼關係.....

因為香港在冬天的空氣是有夠差的....光化煙霧很嚴重.......)


[快門速度:1/150; 光圈: f/8]

顏色的過渡很自然,

這一點和我手上的Som Berthiot Cinor很相似~


[快門速度:1/400; 光圈: f/11]

[快門速度:1/400; 光圈: f/11]

在用f/11的時候,似乎影象的四角會有一點失光的情況。

所以會有一點點的暗角~


[快門速度:1/100; 光圈: f/8]

這顆鏡也挺怕光的,

但雪人頭上有點濛濛的感覺應該是因為前鏡組有太多刮傷而造成~


[快門速度:1/100; 光圈: f/8]

但善用這個特性之後也能拍出挺討喜的照片~


[快門速度:1/100; 光圈: f/8]

對顏色的還原力很不錯。

特別是圖中的金色部分,

拍出來的質感很不錯~


[快門速度:1/100; 光圈: f/5.6]

把光圈開至f/5.6後也不會覺得銳利度會有明顯的下降,

個人認為以Triplet設計的中幅鏡頭來說,

這樣的表現已經十分不錯~


[快門速度:1/400; 光圈: f/3.5]

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拍攝,

影像也會變得比較軟性~

但也比我的Rolleicord vb II好很多...

(個人覺得Rolleicord vb II 在f/8之前完全不可用.....)

值得一提的是,這台機拍出來的散景很是不錯~

不太能感到二線的情況出現~

那種朦朧感很對我的胃口。


[快門速度:1/400; 光圈: f/8]
立體感和空間感卻是出奇地豐富~

也因為是中幅的關係,壓縮感很強~

機身品牌 Semflex
鏡頭名稱 Som Berthiot 75mm f/3.5
製造年份 1950年初
光學結構 3片3群 (Triplet)
焦距 75mm (等效約50mm)
最短對焦距離 1米
光圈範圍 f/3.5  -  f/22
底片格式 120 Film        ;     6cm X 6cm (12張)
濾鏡口徑 N/A (應該是使用專用卡口)
裂像對焦 Null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ymph 的頭像
    Symph

    隨心出品 ~ Symphの行攝遊蹤

    Sym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