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有朋友很喜歡用Schneider 鏡頭拍出來的感覺,

他說喜歡的是那淡淡的顏色,

在我看來也就是說是那種十分貼近現實的還原感。

試過了他手上的Schneider鏡頭後一直都心癢癢的,

心癢的原因並不是想收一系列的Schneider鏡頭回來把玩,

而是很想試一下Schneider出品的電影鏡

不知道Schneider的電影鏡和相機用的鏡頭又會有甚麼,又或是多大的分別。

在好奇心驅使之下便課重金敗了一枚

Jos. Schneider Krenzuach Tele-Xenar 75mm f3.8回來試一下。

和Schneider官方網站對照一下之後才發現,

它的製造年期遠比我估計的還要早得多…

天哪...是1928年中至年末的產物。

至今已經是一枚近90年的老古董了~

這枚鏡頭用上的是C mount 接口,是典型可以轉接到無反相機的電影鏡接口。

其實Schneider也曾經推出過C mount的鏡頭給Robot Camera (file Format: 24mmX24mm)使用,

設計予Robot Camera的版本是全銀色的,鏡身上印有Robot的字樣。

該批銀鏡大概是由1935年才開始生產的產物。

這一支是沒有鍍膜的白鏡,

不過這個時期的鏡頭,有沒有鍍膜的分別也不大吧~

它的直徑只有港幣5元硬幣左右,

但重量卻和一支普通的M42鏡頭差不了多少,可見當年的用料相當扎實。

光圈由十片光圈頁所組成,

所以就算是收至最少光圈也能維持一個很接近全圓的狀態。

像場足以覆蓋APSC的感光元件,

如用在全幅相機的話,則會有明顯黑角。

Schneider的Xenar和CZJ的Tessar的結構基本上是四片三群的設計,

而Tele-Xenar也和Tele-Tessar 一樣有著十分相似的設計。

基本上都是四片兩群,五片四群和五片三群的組合。

而這一支老古董則是五片四群,是較早期的Tele-Xenar。

以下的相片都是用Sony A6000所拍,

所有相片除了打了水印之外,均無作任何後期加工。

先來看一下拍遠景的表現。

光圈全開的狀況下也十分銳利,

邊緣影像的素質下降也極為微小。

這一點對現代一點的鏡頭也許沒甚麼大不了,

但可別忘這是1920年代產的鏡頭喔~

拍遠景時的層次感也十分出色~

對顏色還原的表現也相當不俗,

拍出來的顏色也和真實相當貼近。

和M42 的Schneider 比起來,顏色稍為來得油潤一點,

但卻絕對不會有濃得像加了味精一樣的感覺~

它對同一色系的顏色的層次也非常分明。

同一類顏色之間都不會有混在一起,分得不清不楚的感覺。

除了一般顏色的還原之外,

它對金屬色的表現力也異常地出色~

拍起來的空氣感都挺重的,

很有電影鏡的風範~

對高光差的環境都應付得迎刃有餘~

對顏色的高還原力和濃烈的空氣感,

為這一枚鏡頭造就出強烈的立體感~

說到散景的表現,本來對一支最大光圈只有3.8的鏡頭不會有甚麼期望,

但怎知道卻能拍出令我津津樂道的散景~超驚喜的說~

上圖是完全失焦的相片,

可見焦外景象凝而不化,拍出來的不是CZJ的那種奶油散景,

而是有點像油畫的那一種~

總之,完全不像是一支最大光圈只有3.8的鏡頭可以拍出來的影像。

 

近拍的時候,焦外散景完全看不到有二線影像的痕跡~

就算是應付背景較為雜亂的場景,

主體也不會受其影響,反而目標的影像非常突出~

 

黑白出片的影像同樣出色~

除了空間感絲毫不減外,

光與影的對比令立體感更加強烈~

 

 

暗部的細緻度亦很高,

大部份的細節都保留了下來~

總括而言,

個人感覺這一枚白鏡對色溫和光度的敏感度比M42時期的Schneider鏡頭更高,

(也許是沒有鍍膜的原因)

所以脾氣似乎比M42時期的來得更大,更難觸摸一些。

就岀片的素質來説,立體感和層次都十分岀眾~

比起M42時期的Schneider鏡頭,這一枚拍岀來的顏色比較油潤一些,但卻不失對真實際顏色的還原感~

而反差則似乎和後期的Schneider鏡頭差不多~

個人認為,如果說M42的Schneider拍出像蒸餾水一樣,無色無味的感覺的話,

這一枚Schneider的電影鏡則像進口的有氣礦泉水。

同樣是清水,但卻多了一種甘甜的味道和對舌頭的刺激感~

 

arrow
arrow

    Sym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