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實說,一開始接觸這一支鏡頭的時候我只是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

並沒有甚麼期望。

不是因為歧視俄國鏡鏡頭,

(俄國鏡頭中也不乏令人滿意之作,雖然太都是山寨別人的產品就是了)

而是這一支真的是太太太便宜了~

Industar-61的制造年期由1970開始,

到現還有在生產。

這枚鏡頭有很多個版本,

但這一次介紹的這一支不是較近代能拍出星形散景的那一支~

(星形散景的那一支是Industar-61 L/Z)

(或許是那一支的前身也說不定,我也不大清楚)

而前期的岀品有很多不同的焦段,

如50mm,53mm,55mm等等。

鏡組的結構是四片三群,

其實根本就是CZJ Tessar(百年鷹眼)或是萊卡Elmar的山寨品~

光圈頁為六片。

前玉帶有淡琥珀色及微藍的單層鍍膜~

這枚鏡頭使用的是L39接口。(這一枚似乎沒有推出M42的版本)

大部分都由烏克蘭的FED製造

當年是推岀給Zorki和FED旁軸機使用的鏡頭。

由於L39鏡後距的關系,

SLR的用家們就和這類鏡頭無緣了喔~

使用各類無反相機的朋友則沒關系,

可以放心使用~

Industar-61 太約可分為L/D和非L/D兩個版本。

上圖小紅圈內的"Л/Д" 就是俄羅斯文 "L/D"的意思,

L/D所指的是low distortion,

也就是說L/D版本鏡片是用上了稀土的低散性玻璃 (也就是很有名的鑭系玻璃)。

沒錯,就是帶有輕微幅射的那種。

[以下的試拍照都是用Sony A6000所拍,

所有相片除了打了水印和壓縮之外,均無作任何後期加工。

(還有除了討論成像的那幾幅有把相片作局部放大之外)]

先來看一下L/D和非L/D的岀片,

同一場景的上圖是用L/D版本拍的,

而下圖則是非L/D拍的。

在以上兩組圖片中,

就我看來,L/D和非L/D的版本拍岀來沒太大的分別。

L/D版本比非L/D的顏色似乎濃一點

(真的只是一點點而已~)

鋭利度則沒分別~

成像方面就近攝而言,

光圈全開還算可用,

但略收一級光圈在銳利度方面會有輕微的改善。

但在拍遠景時光圈全開的時候表現則較差,

就連中央的影像拍起來都軟軟的......

但把光圈略收一級至f/4則有十分明顯的改善。

特別是銳利度,絕對有飛躍的提升~

再來看看這枚鏡頭在顏色還原方面的表現,

似乎這枚鏡頭對紅色的還原力頗弱。

本來是紅色的花,拍起來像滲入了一點橙色似的~

除了紅色以外,

它對其他主要色調的還原度還算不錯。

 特別是對紫色的現表尤奇突岀。

雖然不是白鏡一枚,

但它的單層鍍膜也沒起多大的作用~

和大部分老俄頭一樣,

抗耀光的能力奇爛~

當順光近拍的時候,

立體感和層次感都能帶來驚喜~

散景的表現則有點像我之前介紹過的 Industar-22       ---> (我的非專業鏡頭試用報告 - Industar-22 50mm f/3.5 玩味十足的伸縮標頭)

雙線影像的程度都挺嚴重的~

在背景和主體的光差較大的時候,

雙線影像的情況也較明顯~

主體也被雜亂的焦外景象弄得有點模糊不清。

但換成黑白拍攝時卻驚喜十足,

黑與白的對比令整個場景都變得更加立體~

而且拍出來還帶有一點底片的味道~

的確這枚鏡頭對彩色影像的解析度略有不足,

但用來拍黑白卻真的很出色喔~

我試片的當日很不巧天氣都不太好,整個天都灰濛濛的。

要不然如果是大晴天,再加上一塊紅色濾鏡的話,對比會再鮮明一點,一定會更美~

 

鏡頭名稱 Industar-61 (L/D) 55mm f/2.8
製造年分 非L/D: 1970~1980年未; L/D:1990s
光學結構 4片三群
焦距 55mm, 50mm, 53mm 不等; 最短對焦約1米
光圈範圍 f/2.8 - f/16
光圈葉數 6片
濾鏡口徑 40.5mm
接口 L39 (M39) - 所有無反相機均適用

 

 

arrow
arrow

    Sym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